(This is a series of talk given by the renowned Australian artist Robert Baines, at Ching-hwa University, Taiwan, in July 2019. There will be 4 individual posts on this series of talks according to the original talk dates.)
(本文記錄於2019年7月,澳洲金工藝術家Robert Baines在國立清華大學藝術與設計系的四場演講《Robert Baines: Fifty Years A Goldsmith》。由國立清華大學藝術與設計學系主辦,春之清華藝術教育基金會贊助,Robert Baines教授主講以及Tracy Wang即席口譯。本文只順應閱讀修改部分文句,四週演講,分四篇刊出。)
-------------------------------------
江怡瑩教授:謝謝各位聽眾,今天有很多新朋友加入我們。我要花一點時間說明一下這次活動的原由,這次藝設系有這個榮幸邀請國際金工大師,主要是要謝謝「春之清華藝術教育基金會」的挹注,除了這個暑假有工作營,工作營之餘老師很樂意將他的專業知識跟社會大眾分享,這是系列的第四場,在這場結束之後,我們在十月到十一月會有第三個月的工作營,然後會再有一次最終的演講,在這裡先預告一下。我們現在就歡迎今天的演講者:Prof. Robert Baines
-------------------------------------
好棒棒棒的胡說三道Fabulous Follies
我們今天要講三個故事,在這裡把這系列叫做「好棒棒棒的胡說三道」,這三個故事都是跟珠寶首飾有關。第一個是明信片的故事;第二個跟收集、撿到的東西有關;第三個故事跟CD有關,是ABCD的BC(西元前)和AD(西元後)的CD和DVD(唸起來一連串像繞口令一般),還有一個壓縮(壓製光碟)和壓縮碟之間的關係。另外一件事,講的是藝術上的蠢事—剽竊,或是我們說的抄襲,但這裡會使用更警慎的字-剽竊,剽竊是有刑責的,並且是比較正確的說法。
剽竊者的鮮肉Fleisches Flesh
這一個系列開始講到「剽竊者的鮮肉」的說法。(投影片)上個禮拜有來的人會知道,這是羅斯柴爾德的紅色長頸鹿,這隻長頸鹿是瀕危物種,在我們藝術創作裡面,原創的構想其實也是如此。在我們當代首飾創作裡一個原始的構想很重要,但這個構想在我們這個訊息傳播很快速的當代,很快地被擷取並重新操作,所以老師以「珍寶打包客」(jewellery consolidator)形容搜集各種訊息後重整後變成自己並再散發出去,這些原始的想法如同鮮肉一般可口,所以只要有第一個東西被看見,接二連三被仿效與抄襲,並會互相備註,以至於當代金工變成自我互相參考的狀況,並成一個小圈圈,完全沒有吸收到其他地方,這是非常危險的狀況。
所以我們談到三個階段,第一我們談到原創,最主要有個原始構想與創作,當然最初的創作常屬於為梳理清楚的狀態,但這未明狀態如水草豐美的牧草等著被爭食。第二談到「珍寶打包客」,老師談到動作很快的狐狸,這裏有個厘語「The quick brown fox jumps over the lazy dog」,形容狡猾的狐狸,所以以此形容打包客,他們不備原創的火花,但他們是眼光精準的旁觀者,當他們遇見如肥美鮮肉的原創,很不手軟的獲取成為自我成就。他們同常能說善道,並迅速在網路上發表高見,得到許多關注。第三談到冷藏的概念,冷藏並不保鮮,那些受到許多關注的打包客迅速被注目,但過多的關注引起一陣風潮如同升溫反而加速導致鮮肉腐爛,而變成失去精氣神只保留外殼的存在。而剽竊到處發生,讓這個小圈圈互相剽竊與抄襲,而變成作品的亂倫。所以變成大家作品互相有某些影子的亂倫現象,大家在這個階段要小心這個現象,慎入!慎入!
現在回到「好棒棒棒胡說三道」的部分,『騙局與造假』這本新書裡有三則首飾的故事,是將首飾投射為實質的文化歷史紀錄,此部分閱讀時要小心慎入,因為線性歷史關於虛構神話或謎語,或是缺一塊拼圖的難題裡,或是顛覆性的首飾歷史裡面,很容易造成錯亂。在怪誕首飾歷史裡虛構的難題裡,最好是由讀者提出,他將會增加對於珠寶的知識。舊時代有形並精巧的金工作品裡,老師是其中的佼佼者,他同時擔任老師與研究者,因此在首飾美學與歷史與技術的面向上更是深入解析。而我們如看待影響首飾藝術的變因,用這個科學方法是非常重要的。這本書『騙局與造假』對讀者而言太過挑戰性,也常常讓讀者困惑,所以常被誤解,老師稱它為「藝術的不明之意」(因為我看不懂所以這是藝術。)當你破解這個密碼,你就會發現在裡面是很有趣的,而且會發現老師有非常嚴謹的意圖。
「現存的寶藏」這個展覽是把「何謂正統」與「何謂破壞」當作一個謎語來作為反轉的思考,像是口耳相傳講悄悄話的遊戲,通常第一個傳話到後面就會得到一個奇怪的答案。或是「設計影響設計」的錯誤示範,中間產生的誤解,是來自於造假山寨的這些範例。因為沒有正(確)品來做參考,而直接仿造,於是就很容易導致一種不正確的結果。於是老師針對在創作中追求奇蹟、幻景的過程,他追本溯源,回到基本面來探討什麼是虛構跟假的珠寶,因此在這個展覽裡,真假珠寶裡的陰謀論才是真正的主軸,老師希望大家不只是看到首飾裡的精湛工法,而老師設計希望透過這場真假珠寶謎團的騙局裡,解謎的過程讓大家推理出關於首飾正統歷史。
The CD of the BC and the AD
接下來我們要講西元前後的歷史故事(The CD of the BC and the AD),老師希望大家能審慎的服用這個議題。首飾的線性歷史上這是一個重複出現的主題,在演化史上完全是被打斷的獨白,以下也請大家小心服用,因為裡面會試圖說服或挑起爭議,所以我們需要一個保持審慎的態度。
(投影片)接下來展示的首飾,是關於首飾正統歷史,最早我們壓製CD(光碟,compact and complex,以壓縮與繁複形容光碟)一開始是西元前七世紀出來的,由伊魯特里亞文化的馬斯里內亞的琥珀金花環,並使用粟紋法的製作。
(投影片)接下來是西元前四世紀希臘文化的作品,有很薄的墊圈片(compact discs,即CD)組成,並且也使用粟紋法製作,彩色的部分為琺瑯,在那個年代就是溶掉的玻璃,藍色為最常見的顏色。系列中每件作品圓片尺寸不同,這組比較大,同時展現非常繁複的CD(compact discs)。
(投影片)這個作品是發現在土耳其靠近愛琴海地區,預估是西元前三世紀的,有非常繁複排列的粟紋法,可以看見邊線是立體的建構,特別要注意它中間紅色的部分,經研究發現是可口可樂的罐子被做成一條一條的樣子,所以如果說這是一件非常繁複非常小的壓縮碟(CD),你們應該會同意吧,只有24釐米寬。
(投影片)我們再看這件伊魯特里亞的碟,他也是非常複雜的CD,受到希臘文化影響,有很多線條的裝飾、珠鏈做成的圈環、還有一顆顆球狀物,還可以看見半圓形的浮起,約在西元前五年的文物,寬度約70釐米。
(投影片)接下來介紹公元三年的安息帝國;七世紀的薩桑王朝,也是波斯的第二帝國出土的。
自然的喜悅 Enlightment of Nature
(投影片)先快轉歷史跳到17世紀,這個胸針主題命名為「自然的喜悅」,屬於比利時荷蘭那一帶的佛萊芒文化,可以看見上面很多動物,有貴賓狗、獅子、長頸鹿...以動物為主的胸針,對1620年代而言,這些動物的出現是很滑稽的。
考古復興 Archeological Revival
在十九世紀的時候,首飾界有一個「考古復興」的運動,這在首飾界是很有趣的。許多的珠寶商或製造者會根據考古出土的首飾去製作相同的複製作品。
(投影片)我們看到二次戰後上流社會的首飾,我們看到許多壓縮、複雜的碟,我們也看到鑲嵌了許多珠寶鑽石的高級訂製珠寶,最主要都是用白光鑽石,這個年代叫做雞尾酒年代(1860~1930),藝術上的主題充滿了花、鳥、蟲類...的設計,很巴洛克式的設計,利用寶石或半寶石、金流蘇...裝飾得滿滿的,其餘就用滿滿的鑽石製作出栩栩如生的圖案。這個年代要展示一種傲慢的上流品味。
這個時期要抓住的就是動物寓言裡的生物,例如驕傲的獅子、大貓、狗、人頭羊身、蝴蝶、鳥、泰迪熊、母鹿、蝸牛、禽類....各式各樣的,但無一倖免的,被滿滿的珠寶所裝飾著。
二十世紀抽象化 20th Century Abstraction
1980年的創作開始加入了抽象部分,極度複雜、極度繁複、極度壓縮的CD。
接下來的系列,靈感來自勿忘我藍的藍色,叫做Hey, true blue的系列,這是一首歌的名字,是1986年John Williamson的一首歌,關於澳洲曾經擁有的老派精神,https://www.youtube.com/watch?v=ceWKrsJX9N4
「hey true blue,不要說你已經走了
就說你只是先收工,去抽根菸,待會就會回來
你就坦白告訴我好嗎?面對面
hey true blue,hey true blue,你是正在消失或是垂死的物種?
hey true blue,hey true blue,
這是關於你跟我?或是關於老爸老媽?或是那隻鳳頭鸚鵡?
hey true blue,hey true blue,
在伙伴幹架的時候,你是要跟他肩並肩?或者另外一個他才是對的?
hey true blue,我在問你呢
hey true blue,你有辦法負重而行?還是勉強硬撐只要hold住一切?
hey true blue,hey true blue,你說說實話好嗎?
hey true blue,你的心還在嘛?
如果他們把我們像廉價的海綿蛋糕出賣,你真的在乎嗎?
hey true blue,這是關於你跟我,還是關於爸爸媽媽,或是那隻鳳頭鸚鵡
hey true blue,我再問你呢。」
這是歌詞的翻譯。
(投影片)這個作品是老師的經紀人Helen Drutt建議老師做的,這件其實是要獻給美國當時一個女性的國務卿Madeline Albright,那是外交上的穿針引線。我們說CD,CD上所需要的就是一個「平面」,但這個小的CD卻沒有平的面,但是有CD繁複的部分,就是袋鼠往中間望著沒有、虛空的空間。當時這個胸針的創作要和政治議題有關,澳洲有一個說法:澳洲的中部就是一片沙漠,是死亡和荒蕪的所在,是一個死亡的心臟。這些袋鼠都往內看,看到一片空,但他們看的不是澳洲的中部,他們看的是澳洲的首都坎培拉,政治才是空心的所在。
壓縮光碟的光碟 Compact Complex Discs on CDs
接下來看到的系列就是真的在CD上面的創作。回到「胡說三道」的第二道,「收集」的部分。(投影片)現在看到的這張圖對老師有非常大的影響,十九世紀後半期被挖掘的伊魯特里亞的貴族墳墓。
老師說到:為什麼會有人收藏富貴奢華的物件?為什麼會有人專注於平庸之物?伊魯特里亞出土的陪葬品就是一個人當時生活的樣品,有錢有勢的人會訂製閃閃發亮的金啊、銀啊、琥珀的首飾,或是裝飾繁瑣的銀盤、銅盤、花瓶這類的東西來顯示他們不凡的品味和貴族的氣息。
(投影片)這系列叫做「罕見的巨件」系列。左邊這個是陪葬的花環,它的大小如同人的上半身一樣大。另一個是慕尼黑博物館收藏的,這也是一個很大的陪葬花圈。
(投影片)這個伊魯特里亞時期的金色耳環,是西元前六世紀出土的。
(投影片)這個系列是很大件的茶壺、茶杯,但是是由金屬線鏤空建構而成的!這件屬於第一次演講提到的「聖杯」系列。
(投影片)這邊也有個手鐲,受到中式手鐲的影響,但這個上面有紅色小車車的手鐲,其實它是非常巨大的!
明信片的故事 About the Postcard
現在來說「胡說三道」的第三道。第三是明信片的故事,主要是要講誤解這個字。誤解有的時候是翻譯軟體造成的。你以為你懂了,但其實是不對的。比方說,當我們講spirit這個字是精神的意思,但它同樣也是鬼的意思,也可以說是酒。如果在翻譯的過程中,先把它翻譯成法文,再翻譯成俄文,再翻譯回來英文,整句話就扭曲了,變成一個錯誤的詮釋。
(投影片)這是一張老師在美國的大都會博物館買的明信片,這上面是十一世紀伊斯蘭世界的臂環。這上面是七節的門片式絞鏈,中間有一根栓,可以把臂環打開或關起來,中間絞鏈的兩端都有粟紋法的處理,連結鉸鏈的四個圓頂形和邊緣也是粟紋法裝飾的。在這邊講的是粟紋法,但在其他藝術門派像宗教藝術裡,會稱這種圖案為連珠紋。https://images.metmuseum.org/CRDImages/is/original/DT485.jpg?fbclid=IwAR0WAI17Szd1HTGxvyqO3T4UswQf9setJeLlP32fkpwQ8scbajAXb0OmBYc
(投影片)說到那些珠寶詐騙的人,如果有人要山寨某物,他不能只從一張照片或是一張明信片裡的圖案去做,他必須先拿到一件真品,包括它的大小重量材質都要注意。我們看到這個是十一世紀在伊朗出土的,仿製的部分,中間為活葉式的環,兩側依然粟紋法裝飾,但與環連接的圓頂形有些微的不同。我們看到另外一件,它在粟紋法的部分和環的樣子都有保留,但尺寸是完全不同的。
(投影片)接下來看這張也是伊斯蘭十一世紀出土,部分保持原狀,但從臂章形式改為手環的形式,所以我們在複製的過程中,有些部分是會失真的,甚至還被改變顏色。
(投影片)這張是一件來自敘利亞的手鐲,是一件私人收藏,我們推測中間原本因該是絞鍊形式,但現在還被漆上了紅色。
(投影片)同樣也是之前類似的系列,絞鍊形式,四個半圓葉片組合。
(投影片)這批首飾來自安錫帝國,如同前面作品,都有類似絞鍊結構,旁邊有四個半圓形突起物。
(投影片)接下來也是來自安息帝國,一樣類似結構,單中間有一個管狀,似乎有使用的痕跡,旁邊一是粟紋法裝飾,四邊凸起物以珍珠來代替。
(投影片)接下來自十一世紀的產物,具有伊斯蘭臂環風格。
(投影片)其中一件屬於法國六到七世紀梅羅紋加王朝。另外看圖中旁邊那個黑色部分,十七世紀的Memorial ring,具有哀悼、紀念意義的戒指,作為思念故人的紀念。
(投影片)接下來快轉到1960年代,這個戒指同樣有類似中間管狀物突起,以及連接的圓頂狀設計,不過中間是環氧樹脂製成。
(投影片)接下來兩件,其中一件髮夾與釦子,都延續同樣造型,中間是管狀物旁邊為半圓形裝飾物,作為點綴。
(投影片)接下來請看圖中兩件也是哀悼戒,同樣結構又再次出現,中間管狀物四邊半圓突起裝飾。
(投影片)但是沒想到在吃的東西上也有類似裝飾方式,這是澳洲的點心Iced Vovo。雖然是平面的,中間沒有管狀物,但用果醬代替。旁邊圓頂狀的裝飾則是一坨坨棉花糖,上面再裝飾椰子粉。
我們可能將類似意象翻轉,或是在別東西上面創造,接下來是看見兩個食品品牌同樣出現類似旁邊有凸起來的棉花糖,中間有果醬的一種成型方式。
從我們一開始談到設計影響設計,這裡的一些沿用成為最好說明,從剛開始談的臂章到現在談到吃的東西上面,視覺上是互相錯亂與影響。
(投影片)接下來我們回到歷史,以下幾幅圖介紹,一幅是十九世紀一個阿拉伯的金匠在鍊金的圖,仔細觀察會發現裡面已經出現Iced Vovo的設計元素!接下來這張安卓惠普金匠公會特別請人繪製,十五世紀的金匠店鋪,Iced Vovo的設計元素再度出現在裡面!下一張是一個佛羅倫斯的貴族肖像畫,注意他頭上的裝飾(現場一陣笑)!接下來這是件嚴肅的作品,十六世紀繪製耶穌與其供養人家庭,可以注意裡面母親的法夾,也是中間管狀物,四邊半圓突起物!接下來是十六世紀維納斯與邱比特的圖。最後一張,英國貴族身上的也發現類似的形式出現,許多的珍珠裝飾,請注意髮夾上又有Iced Vovo出現!
(本文由趙永惠和江枚芳Meifang Chiang metal Arts共同整理)
------------------------------------
問:如果有一天發現自己的作品像Iced Vovo一樣,外型被甜品公司瞟竊,做成大家都吃得到的甜品,會有什麼感想?
答:老師的展覽「Living Treasure」(現存的寶藏)在澳洲十三個地方巡迴展覽,目前在美國展覽。展覽到一半的時候,Iced Vovo倒了,但是跟老師應該是沒有關係的吧!關於自己的東西被利用或用在其他用途時,老師認為不是那麼容易被複製的,容易被複製的是東西的表象,無法被複製的是製作的方法、背後的哲學和精神。無形化為有形的顯化過程是無法複製的。
問:許多人被老師作品的外型和技法吸引,其實背後有很縝密的意圖和概念,老師如何拿捏理念的傳達?展覽的時候配合圖文說明,還是透過出版發表?或是透過演講?對老師而言,理念的傳達重要嗎?
答:老師認為傳達創作理念不是很重要,但是對於保持好奇心和事情的錯綜複雜性極度感興趣。就像美國畫家Frank Stella作品中的線條有很多面向,老師對於他的畫作會感到好奇他是如何畫出來的。寺廟的建築設計中空間的設計也是很多重、繁複的;電影「變形金剛」是繁複同時也創新,老師對於這些都有高度的興趣。
我們再回來講瞟竊、抄襲和藝廊。展出方或藝廊必須要有風骨,好比Karl Fritsch的作品有許多人仿製,而藝廊必須理解首飾或創作的歷史,發現有人仿製時要向作者說明,不能為了賺錢而推銷仿製的作品,也要維護自己的名聲。
問:請問老師對3D列印技術有什麼看法?
答:這是電腦輔助的一種,他是一種幫助,可以幫助人設計和創作。但是它沒有辦法代替人的感知、敏銳度、人與物件互動的狀態,必須透過人自己感受。創作的過程中時常有「意外」發生,時常是好的意外,是偶發的驚喜和喜悅,在電腦主導的創作裡不會發生。在現代科技普遍的社會裡,身為人,我們要記住人的狀態和角色,才能幫助我們。
問:就創作者來說,創作的中心思想和獨門的技術,哪個比較重要?還是兩邊都要顧及?
答:無論外面的世界跑得多快,你必須讓你自己感到滿足,如果將滿足的當下的能量完整地運用,這會是很珍貴的,同時會有屬於自己的個人論點。身而為人有思想才能做到這點。
在博物館和展覽期間看到創作者的作品都是經歷過很多時間不斷創作才有的成果。反覆思索和豐富的知識基礎下創作出來的東西,才能夠在博物館這種場域展出。
德國慕尼黑每年展出的Schmuck當代首飾週,近年來展出很多亞洲創作者著作品,他們有個共同特色,都強而有力,沒有跟隨歐陸國家極簡的風潮,亞洲創作者展現出自我生命力的強韌,受到歐洲人喜愛。
問:老師對於自己未來創作的題材和方向為何?
答:老師在作品完成或發表之前不會對外說明,都是未定之天。好比參加比賽公佈名次之前,不會想聽到結果,因為腦中一定想得獎。把自己創作暫時放在心裡面,不要講出去,另外,要謙虛,不要把未定的事情講得太滿。最重的是,當一旦說出口,外面一定會有聲音打亂你的思緒,影響你的創作。
(本文由趙永惠和江枚芳Meifang Chiang metal Arts共同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