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is is a series of talk given by the renowned Australian artist Robert Baines, at Ching-hwa University, Taiwan, in July 2019. There will be 4 individual posts on this series of talks according to the original talk dates.)
(本文記錄於2019年7月,澳洲金工藝術家Robert Baines在國立清華大學藝術與設計系的四場演講《Robert Baines: Fifty Years A Goldsmith》。由國立清華大學藝術與設計學系主辦,春之清華藝術教育基金會贊助,Robert Baines教授主講以及Tracy Wang即席口譯。本文只順應閱讀修改部分文句,四週演講,分四篇刊出。)
—————————————————————
(江怡瑩教授開場)謝謝今天下午這樣的機會,大家蒞臨清華大學南大校區,我們非常榮幸,這次謝謝「春之清華」的挹注,讓我們有機會邀請到國際知名的金工大師:Professor Robert Baines來到台灣。老師不只在台灣辦公開講座,其實他已經來台灣一個多月,在我們學校會有三個月的工作坊,老師非常的大方,他非常訝異台灣有這麼多熱愛金工的人口,所以他就希望把他的講座與大眾分享。我們在七月的每個禮拜五會有四次公開分享的講座,現在我要把寶貴的時間留給Robert Baines老師,是不是我們以熱烈的掌聲來歡迎老師!
「謝謝。」(Robert Baines以中文說)
老師特別要感謝國立清華大學也要感謝藝術學院的院長許素朱教授,以及藝術與設計學系系主任蕭銘芚教授,和這次的贊助「春之清華——藝術教育基金會」,要特別感謝江怡瑩教授,一來是江教授邀請他從墨爾本過來,另外是江教授對教育的奉獻,她真的是很鼓勵創作者、研究的學生大膽創作,這在台灣這個環境是非常重要。
Robert Baines教授在70年代從墨爾本皇家理工大學完成學業,這樣的學識基礎讓他可以深究青銅時期金工鑄造的過程,還有十九世紀,我們講「珠寶詐騙集團」,他們用技法把新的珠寶做舊、仿舊。在這個強而有力的工藝定位之下,Robert Baines持續做個人的創作物件,他的創作就是他自己「主體與意識」的證明。從1969-94年,也就是我們第一次講座要看的部分,也是老師大學一開始學新金工到奠定基礎的部分,雖然是相當傳統保守的,但同樣這個階段也奠定了他往後在創作上更強而有力的發展。
(投影片)這是他的太太Pearl,她的名字意思是珍珠,她非常喜歡潛水,她特別喜歡在澳洲的大堡礁潛水,是不是稱得上是位pearl diver,也就是海女呢?
(投影片)這是老師家,離墨爾本大概有30公里。
(投影片)這是工作室。
(投影片)這部分是老師學生時期的作品,是在墨爾本皇家理工大學的時候,雖然這是老師非常前期的學生作品,但我們可以看到這些已經有「線圈」的元素。
伊魯特里亞時期 (Etruscan)
(投影片)老師做的這個部分是一個教堂給他的一個委託工作,這是一個銀飾,是銀和琺瑯一起的創作,它傳承了澳洲古大陸形體的部分,探討的主體是「澳洲古大陸」,創作物件或技法與古早時期有關。一開始用澳洲特有的材質,像是龜殼和鴯鶓(一種尺寸次於鴕鳥的特種鳥),他的蛋殼、當地的木材、金的合金和貝殼。
(投影片)我們看到這些創作用得非常多的,都是澳洲當地原生種的東西,老師除了用當地的材質之外,他也用個一個古老的技法——粟紋法(Granulation)。粟紋法的意思是說,用很多細小的顆粒,把它跟一個基底熔合在一起。右邊我們可以看到蛋殼的部分,仿造澳洲地景的感覺,再結合不同方式的粟紋法。另外,袋鼠也是澳洲特有的,老師用古老的技法來創作這個作品。
接下來老師要強調他第一次到歐洲跟美國,這個部分提到伊魯特里亞和希臘的金工鑄造。
(投影片)老師到歐洲和美國之前他創作了這個作品,是一個手鍊錶。老師講到,年輕的時候他對自己很沒有自信,因為他沒有去過歐洲和美國,不知道當地的標準是怎麼樣,所以做了這個作品之後其實非常緊張,他想說如果人家不喜歡的話,就把它藏在包包裡,不要告訴任何人他做了這一件。這件作品同樣的也是用粟紋法,上面有不同顏色的金,有綠金、玫瑰金、黃金的合金,和貝殼。
(投影片)這是老師第一次做有關粟紋法的研究,在這裡他試著去了解在電子顯微鏡下,他所熔出來的這些圓珠和接合的部分是怎麼樣的?這是在顯微鏡下的照片。在顯微鏡下擷取影像對金工藝術家是很稀少的,甚至是首創,這通常是考古或歷史學家在做的事情。
(投影片)實際作品和電子顯微鏡下的影像去做對比的時候,可以做很精確的分析和判讀。老師的這件作品是在1983年做的,這是一件非常複雜的作品,他把作品放在一個像是鏡面的東西前面,所以我們看到的是作品本身以及鏡面的反射。老師給他一個名稱叫做視覺上的似像(visible likeness),非常相似的影像的意思。
視覺似像
(投影片)這個也是「視覺似像」的作品,老師同樣講到一個問題:當我們有視覺上的印象或是鏡射的部分,當鏡射部分的形體也衍伸成為作品一部分的時候,我們必須去問自己,看到的部分哪一個才是真實的?當我們問自己,哪一個是真實?哪一個是反射?這樣的境界變得不只是金工的境界,而是哲學的層次。所以我們講視覺似像,反射、倒影或鏡像,它成為了視覺形象的一個部分。
(投影片)老師做的非常多的展覽都是關於這個主題。這個系列講的是精神性、宗教性的富足或豐滿、豐沛,同樣這張,我們也可以看到是實物的創作與鏡射的部分。這個作品在講的是一個豐足的境界、豐沛的神性和神奇境界,粟紋法熔在每一個作品的邊邊上,而不是直接在表面上。這系列做了非常多的胸針,用了很多不同的合金,有白K金、玫瑰金、綠金、黃金...不同尺寸和合金組合的粟紋法,都是在邊邊上而不是在表面上做出來的粟紋法。
(投影片)這一件的材料是綠金,但是在粟紋法的建構上有不同的做法。在「豐沛的神性」這個面向他做了一系列的創作。
(投影片)這也是有關「豐沛」的作品,叫做「The Book」,是1975年的作品,現在收藏在澳洲的國家藝廊。
刊物
(投影片)接下來給大家看的是很多出版品都有提到老師的作品,這個是澳洲工藝雜誌(Craft Australia)。這件創作用了非常多的技法,雜誌也提到了「視覺似像」,幫他做了一個專題。
後來對於這些複雜的面向,老師覺得有點厭倦了,開始想要跳脫出這種大思想、大思考的範圍,他想製作大家很容易看的東西,所以用了「地圖」這個元素,這是大家都容易了解的,常常看到的東西,也用了大家比較熟悉的簡單結構。
(投影片)老師的作品從這時候開始有放輕鬆一點,這作品大概是1980年代的創作,主題是「旅行」,這個旅行的創作元素就是地圖和一些小物件。當然,他跟他的太太帶著當時剛出生的女兒一起旅行。澳洲維多利亞地區裡有六家藝廊,他就帶著作品在這裡,一站一站的展示給大家看。
(投影片)我們看到這一張,最下面是地圖,地圖上的圖像是影響老師這系列創作的東西,他放棄了上述所談到的「鏡射」、「神性豐足」...的嚴肅主題,反倒是把作品帶到了一個簡單的狀態。
萬能主宰的冒險
下一個主題老師講到「The Adventures of the Archehos」,在宗教裡面講說是「至高無上的主宰」或「萬能的天神」的意思,所以這個系列叫做「萬能主宰的冒險」。
(投影片)在1992年的時候,老師做了「萬能的主宰」的徽章,它有點像是胸針,但其實是徽章。老師創作了其中兩個徽章,他對宇宙觀做了一些融合,右邊講的是跟宇宙的連結,左邊講的是世界互相交錯的部分,上面網狀有點點的部分,那是粟紋法,下面有個圈圈還有個小碟片,所以當你戴上去,它是會動的。這個都是利用粟紋法去創作關於「神聖主宰」的徽章。
(投影片)這個系列延續使用了銀合金、不同的金合金以及粟紋法, 這個時期老師進行一些比較大件的創作,做一些盒狀的東西,這些盒子的上面有很多粟紋法的運用,有很多不同黃金合金,綠合金、玫瑰金、黃合金及銀合金等顏色搭配其中。這件作品製作了超過一年,從1992-93,這件作品由南澳藝廊所收藏。作品大約是寬7公分。
(投影片)這個時期做了好幾個盒子,主要是因為有一位收藏家想請老師做兩個黃金盒子,一個是他太太的生日禮物,一個是他們的結婚周年禮物,他們的結婚周年在六月,生日在十二月,所以老師幾乎整年都在做盒子。這一金一銀兩個盒子的概念,是根據一篇文章<更好或更壞>當中所引申出來的。這位收藏家給老師這筆錢去創作,不管老師如何去創作,他也不在意作品背後到底有多少深沉的意義,就是單純地給老師一筆錢,讓他無憂無慮的創作,是非常好的贊助者。這是一個非常好的機會去嘗試比較大的尺寸,所以老師試著創造不同的形狀,例如圓錐形的...
(投影片)在1989老師把全家帶去紐西蘭,在紐西蘭的時候他除了帶工作坊之外,他也在當地創作,這個作品用到當地的獸骨,但對他的創作脈絡並非很大的影響,使用獸骨只是一個創作的探索。
神聖的擺飾
(投影片)接下來這個系列「神聖的擺飾」(Furnishing of the Archehos),我們剛剛看到這些至高無上的主宰、萬能天神所配戴的徽章之後,這邊是祂們所使用的器具、器皿。祂們是有神性有靈性的領導。老師創作的這些「聖杯」、「聖器」材料則是使用純銀和可口可樂、啤酒罐的鋁箔。
(投影片)老師之前都是用銀來做容器的創作,後來就改用鈦金屬來做。其實鈦金屬很難做,但對於工程師而言可能會簡單一點吧。圖片中作品為尺寸較大的鈦金屬聖杯、裝飾物件及使用金銀粟紋法技巧所做的可以開合的杯子。
雕塑
在1980年代,老師在想說他是否可以當一個雕塑家而非首飾創作者,所以他參與了一個名叫鑽石谷的公共雕塑比賽,那時候非常想當一個雕塑家,認為雕塑家可以賺比較多的錢,然後我就說這個非常有趣,因為我(譯者)幫幾位金工創作者做翻譯,他們都講過曾經很想做雕塑家,因為他們覺得雕塑家可以賺超多錢。
(投影片)老師做了一個小的銀製模型,這個模型比例很對、造型也很好,當得獎後要做成大的,他們給了老師兩萬澳幣的創作費,但老師光是材料就也用掉了兩萬元。
(投影片)某一個星期六上午出現了一個吊車,不鏽鋼的雕塑從上邊降下來,好美地閃閃發光,他兒子女兒在一旁也很興奮,但這個雕塑作品老師是一塊錢都沒有賺到。其實這個經驗要跟學生分享的是,如何把一個作品從小模型變到大實體,這是非常重要的。老師認為他之所以會成功是因為他是一位金匠、金工創作者,能製作非常精美的模型,非常精準、精緻,老師說:當哪天我要販售這個模型,相信它的價格一定超越我做的雕塑。
茶具訂製
(投影片)接下來這是茶杯和咖啡組的創作,這是一個有預算的委託製作,這個創作對老師來說非常重要,這是一套銀和鈦金屬的材質,完成了這一系列他就知道自己不會再做了,老師隨即轉向另一個導向的作品去。這些作品大約50-60公分高。
(投影片)這一套六件的器具:咖啡壺、茶壺、奶精、糖罐、杯子等,是銀板和鈦金屬製的,被維多利亞國家藝廊所珍藏。
(投影片)1995年雪梨的動力博物館所珍藏的老師的茶壺組。
(投影片)1992-94年老師為澳洲國家藝廊所製作的產品。
製作與思維
做到這個階段老師已經知道創作到了尾聲,因為這系列的作品最著重的就是勞力,比如表面必需要做到像鏡子一樣的反射光亮。這階段讓他厭倦的原因是:從之前開始講的每一個系列都是從概念出發,但是到了這系列卻只有如同工匠一般的不斷工作,是沒有思考的。
當製作大於思考的時候,老師決定做一個大的轉變,那是1994、95年,因為對老師而言思維與創造比較重要,製作和技法相對容易。這時候老師把「紅」的聯想提出成一個主題。當我們想到紅的狀態:生氣、警告、愛...那我們如何去表達?老師表達的工具是利用線條、線圈去捕捉空間,除此之外,同時還有紅色的定義在裡面。所以在1994-95年老師開始用銀線去創作,這對老師也是一個很大的改變,因為他從來沒有用過銀線去創作,這幾年他做了三件很大的作品。老師覺得雖然現在看起來作品的形式很保守,但這是因為持續使用線材創作多年之後的看法。
(投影片)老師創作的這件桌子的這件主題是死亡。這個桌子上有一個花瓶,裡面有一朵玫瑰花,桌上的紅點是掉落的一片花瓣,這朵花其實已經死了,但紅是留存下來的,是有生的,象徵的是愛。
(投影片)第二個是皇冠,這個物件老師利用線圈製作結構。這件是被收藏在澳洲的維多利亞國家藝廊、第三件紅色線圈製作的小喇叭則是倫敦的維多莉亞和亞伯特博物館收藏。
(投影片)這是老師第一件用紅色線圈做的作品,之後還有很多件,但是這個要保守秘密,我們會在下個禮拜的座談跟大家分享。
(本文由趙永惠和江枚芳Meifang Chiang metal Arts共同整理)
——————————————————————————————
問與答
1-1 剛剛看到一些作品裡面老師用鈦金屬創作,鈦金屬的部分在下禮拜1995年之後的創作還看得到嗎?
老師說他其實不喜歡鈦金屬,鈦把它留在飛機上就好。這次講座講材質的部分,老師說他非常幸運,只花了二十五年,才決定之前學的東西,有些東西不需要保留,有些東西是要留下來的。我們對於材質的瞭解是非常重要的,必需知道怎麼抉擇。
我們講材質和主題的相對性,材質是乘載主題的船、舟或器。當講到材質的時候,必需思考主題,主題跟材質的關聯是什麼,這個船乘載這個主題適不適合。老師談到主題,譬如視覺映射,合金的材質和粟紋法是非常適合的,所以要用正確的材質和技法呈現主題。在這個主題下,老師想做非常繁複的作品,使用金的合金和銀的合金有辦法達到這樣的效果,所以對他來說是別無選擇的,也是唯一的可能性,用銀合金和金合金的呈現作品,是非常私密、個人的抉擇。
1-2 之前作品中只看到一小部分用鈦金屬創作,而近期的作品則是關於線圈的創作,想了解老師當初想的是什麼?
老師說他轉錯彎。我們在創作的路程會轉一些彎,這些彎有些是可以通的,有些是不能通的。譬如剛剛提到之前想做雕塑,他覺得說不定可以賺一點錢,他想轉這個彎試試看,但後來發現不能做雕塑,就是這樣。但是必需試過一次才會知道。
左邊這張照片的物件,在不是有意識的狀況下,做了第一件有線圈在裡面的作品,但是一直到二十年後在創作的時候,發現這個線圈的結構應用到之後非常多創作上,在這個結構上一直有脈絡的存在。
2 請老師解釋一下粟紋法,可能不是每位聽眾都了解粟紋法,會誤會圓珠是焊接上去的。
老師對粟紋法的研究,是從古希臘和伊特魯里亞來的,現在義大利托斯卡尼那一帶。以前的金匠用魚骨頭裡的魚膠作為黏著劑。底層是一張金屬板,上面是金屬珠,以前的金匠把魚膠跟碳酸銅混在一起,塗滿球的表面,放在金屬板上,用火加熱。過程裡面因為高熱的關係,碳酸銅和膠中的碳和氧被帶到空氣裡,留下100%純銅,銅留在黃金的表層,過程中持續加熱,銅分子和下面的金屬變成合金,因為合金熔點較低,變成液態,和底層金屬板融合在一起。金球和金片的連結點,外面是一層銅合金,將他們熔在一起。(圖片)所有球和表面連結的地方都是用同樣的原理,用銅連結金或銀。
3 選擇材質的原因是什麼?
老師說選擇材質的原因非常簡單,基本上要符合主題,主題要怎麼展現,腦海裡自然就會有這個材質的想法出現。譬如說,主題想要做線條抓到空間的概念。老師覺得925銀線的延展性跟特性比金線更好,就自然而然選擇925銀創作。之後因為不喜歡925銀的顏色,於是加顏色加上去。有一些作品,沒有讓大家看到照片,用18k金線做的作品,因為18k金符合他想創作的主題。對他來講,創作的主題是定義你要用什麼材質。老師也講到材質屬性的部分,當我們在創作的過程,我們很了解材質的屬性,它可以做什麼,這個屬性它不能做什麼。在這樣的屬性規則裡,我們做出來的創作,多少可以了解這個主題要挑什麼材質去做,但是,你也可以嘗試不同的。框架以內的東西是我們可以設想到的,規範之外的是你必需實驗的,但是多半的時候它是一個想法,你已經知道要挑甚麼。
4-1作品中有許多非常複雜的形狀,但是當我們解析它的時候,可以看到有非常多的幾何形狀,由三角形、圓形、球體所組成,甚至有一些尖銳的角度、朝天的角度,以及在邊緣上用粟紋法,請老師多談談作品的形體。
老師提到之前他所做的研究,古埃及、古希臘、伊魯特里亞和創作有關聯性。關於粟紋法,把圓珠放在邊緣上而不是表面,老師只說:平面太簡單了,太沒有挑戰性了,想要放到比較不一樣的地方。說到作品的形狀,三角形、球狀、碟型。老師提到平面比較容易把東西放置上去,像今天老師講的適合度,這些形狀適合把圓珠放上去。材料的選擇也是一樣,適合的材料跟適合的形狀。第二個提到三角形,回到之前的投影片(階梯狀作品圖),階梯也是往上走的三角形,對老師來講,往上走、通往靈性或神性的階梯的象徵是非常重要的。老師之前的作品,關於神性的豐腴系列,都是一步一步往上走的意思。另外,在這個平面上的三角形卻不限於這個平面(立起來的三角造型),而是像看到往上走的意向,沒有被這個平面綁住,是非常重要的。之前做過古埃及、古希臘等研究,影響老師最大的,是伊魯特里亞。古埃及和古希臘所有作品是平面的,甚至粟紋法的熔接也在平面上,可是伊魯特里亞作品裡有另一個面向把它立起來,它是在於這個平面上,又獨立於空間中,這是非常重要的概念。
4-2 老師作品的製作過程費勞力,有沒有助手協助?
之前有一位協助老師的先生叫做 Simon Cottrell,也是金工創作者,跟了他十二年,後來陸續也有一些人協助,但是現在沒有。老師說他想訓練他的孫子,但是孫子現在有一輛車又有女朋友,世界如此美好,怎麼會想要協助我呢?
老師的作品比較繁複,大家覺得這是很費勞力的。老師說當我們了解製作的過程、製作的方式,和作物的哲學有關。觀念釐清後,做這樣的創作並不像大家想像的這麼累。老師曾經在紐約的大都會博物館花了六個禮拜的時間製作直徑1.2mm的黃金空心球,雖然花很多精力,有點累,但是他可以完全投入在這樣的境界裡。
5 想問老師對於當代金工使用材質的看法、見解。
在80年代有一段時間談到可互換的材質(alternative material),跟傳統的不一樣。傳統金工看到很多貴重金屬,當講到可互換材質時思考還有什麼材質是還沒有用到的。在首飾的歷史裡,近代有一段時間開始談非貴重金屬,如何讓它變貴重,貴重的價值的定義在哪裡?價值的定義在創作者,他的腦海裡的思維,把價值賦予作品,非貴重變成貴重。但是有時候發現跑太過了,有些人可能撿了東西或收了東西,把它綁一綁,黏一黏,帶起來就是一件首飾。有些藝評家欣賞這樣的作品。在荷蘭也有人說金工已死,金工已死的意義在哪裡呢?他比較傾向於另一個人的說法,他是Hermann Jünger,當代金工首飾的大師,他說金工還是有非常多的可能性,有非常多可以啟發的地方,這樣的說法比較正確。另外,有一位藝術家叫Karl Fritsch,他是藝術家,但是當你們去看他作品的時候,他其實有扎實的金工技術背景。從金工背景重新出發,跳出原先範圍裡面的思維之後,再用扎實的基礎創作,這是非常重要的。所以他並不同意金工已死這句話,在當代金工還是有非常多的可能性,那一定要是貴重金屬嗎?不一定。可以是很多不同的材質。老師也看過當代金工有人用陶瓷做創作首飾作品,非常纖細、漂亮,所以不一定要用貴重金屬創作。
(本文由趙永惠和江枚芳Meifang Chiang metal Arts共同整理)